淚溝(tear trough)是發生在眼下的輪狀或弧狀陰影,
是眼部皮膚老化的早期徵狀,容易讓臉部呈現勞累與蒼老的外觀,因此有人戲稱為「累溝」。
早在1961年,學者Loeb就提出"nasojugal groove"的名詞來形容這個構造,
而在1969年,由學者Fowers正式提出"tear trough"的名稱
(Plast Reconstr Surg. 2010;125(2):699-708.)。
淚溝的出現,往往伴隨著真皮層膠原蛋白的流失、皮下脂肪組織的萎縮,
以及眼眶顴骨韌帶(orbitomalar ligament)的向下拉扯。
對於淚溝治療而言,注射玻尿酸(hyaluronic acid)已成為取代下眼瞼手術
(lower eyelid surgery)的常用方式。
注射用的玻尿酸呈現膠狀外觀,傳統上常用顆粒型的玻尿酸,
例如Restylane系列的Perlane、Touch,對於眼眶凹陷程度嚴重者,甚至可搭配SubQ等大分子劑型。
最近有一份研究報告(Ophthal Plast Reconstr Surg. 2010),
針對一百位使用Perlane施打淚溝的患者,調查術後的狀況,
其中有75%出現淤青(brusing),26%呈現腫脹感,而有4%出現偏藍的色澤變化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有33%的患者,發生凹凸不平的情況(lumpiness),發生原因之一,
可能是因為該玻尿酸屬於顆粒型劑型,在治療初期,較容易發生顆粒狀的異物感,
也因此有凸凸不平的現象,但隨著時間經過,通常在2-3週之後,此現象將會消失,
但若狀況過於嚴重,則需注射玻尿酸的降解酶(hyaluronidase)改善。
有鑑於傳統顆粒型玻尿酸的缺點,在筆者的經驗中,若以凝膠式玻尿酸,
例如Juvederm Ultra或Anteis劑型,施打於淚溝部位,
由於凝膠式玻尿酸較易平順地舖敷於整個平面,
而且在注射後有較佳的吸濕(hygroscopic)特性,可大幅改善注射後的顆粒感,
且避免凹凸不平的副作用。
為達最佳較果,妥當的注射技術也相當重要,最重要的技巧,
就是需施打至深部的真皮層,可深入眼輪匝肌(orbicularis oculi muscle),
達到骨膜(periosteum)上方,並分配於下眼眶的前端,
並於注射後配合手技,輕巧地按摩微調真皮下方的玻尿酸。
聲明:本文案例採用筆者研發之特殊治療方式,恕無法為醫材廠商背書,
不能保證其他操作者使用相同醫材,可得相同的療效。
圖:以凝膠式玻尿酸治療淚溝之效果,上圖為治療前,
下圖為治療六天後的狀況,並無傳統玻尿酸常見的相關副作用。
(治療/製圖:王修含醫師,攝於自由維格皮膚科診所)
參考文獻:
1. Morley AM, Malhotra R. Use of Hyaluronic Acid Filler for
Tear-Trough Rejuvenation as an Alternative to Lower Eyelid Surgery.
Ophthal Plast Reconstr Surg. 2010 Jun 14. [Epub ahead of print]
2. Hirmand H. Anatomy and nonsurgical correction of the tear trough deformity.
Plast Reconstr Surg. 2010 Feb;125(2):699-708.
3. Lambros VS. Hyaluronic acid injections for correction of the tear trough
deformity. Plast Reconstr Surg. 2007 Nov;120(6 Suppl):74S-80S.
4. Kane MA. Treatment of tear trough deformity and lower lid bowing with
injectable hyaluronic acid. Aesthetic Plast Surg. 2005 Sep-Oct;29(5):363-7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